近日,番禺本土画家曾海亮历时一年多创作的20米国画长卷《市桥新画卷》正式对外展出。这幅长20米的画作以市桥河为轴线,从西到东、由古至今铺展开一幅兼具历史厚度与时代活力的城市图景,成为展现市桥作为番禺核心区发展脉络的生动载体。
带着对这幅长卷的好奇,记者来到了曾海亮的工作室。推门而入,20米长的画卷正静静铺展在工作台面,画中的市桥河的粼粼波光、凤艇龙舟的灵动姿态、新旧建筑的错落交织,在笔墨间越发清晰。这幅画以“市桥水色”和凤艇开篇,就是想让观众跟着船只的视角,慢慢走进市桥的故事里。”曾海亮指着画卷开篇处对记者说,在他创作时特意遵循“先古后今”的逻辑,让历史与现代的交融更具观赏层次感。
一河通古今 “市桥水色”重现
画卷随凤艇展开,据曾海亮介绍,“市桥水色”曾在整个番禺风靡一时,但后来由于多种原因导致该民俗活动消失在人们的视野当中。在创作这幅画作时,他查询了大量的历史资料,最终通过画笔再一次将这一传统民俗活动展现在世人眼前。
画卷开篇的市桥水色
“凤艇之后”,映入眼帘的是20世纪90年代的市桥西片区。这里曾是水上人家聚居地,岸边错落的居所里,穿着年代感衣物的人物栩栩如生,通过画作仿佛能听见他们讲述着从“以渔为生”到“上岸定居”的变迁故事。市桥河,这条河流养育着无数的人,承载了番禺历史的记忆。顺着河流向东,画卷的东片区则呈现出另一番景象——新崛起的商业综合体人流如织,玻璃幕墙与摩天楼宇折射出都市繁华,与西片区的静谧安逸形成鲜明对比。“市桥河养育了一代代人,既装着番禺人的老记忆,也推动着番禺的新发展。”曾海亮感慨道。
画卷部分截图
巧妙过渡 画卷有“新”更有“心”
在曾海亮的巧笔下,长卷的“新旧交替”处理得自然而细腻。
以建筑为脉络,画卷描绘着市桥发展的路径。曾海亮利用星海公园这个标志性地点作为区别历史与今日的分界线。“我特别注重植物的表现,星海公园里的几棵红木棉我都进行了夸张处理。”他指着画卷对记者说道,“这样看,参观者能更加清晰地感受到市桥街的古今变化。”对于画卷的构图设计上,曾海亮也有自己的巧思。他表示,因为目前市桥街一些社区和村落正在升级改造,所以预留了空间,以便未来市桥继续变迁时,有机会进行补充和重绘。在长卷的创作中,无论是大空间还是小细节,曾海亮都力求做到精细表现。
曾海亮创作市桥新画卷中
曾海亮讲解画卷创作思路
以云烟为过渡,画卷上半部分集中展现古建筑风貌,青砖黛瓦间藏着岭南水乡的柔情;下半部分则是现代建筑,市桥街主要干道的车流、中银大厦的玻璃幕墙勾勒出城市的蓬勃朝气。两者之间,或有云雾轻绕,或有道路衔接,让“新”与“旧”不着痕迹地融为一体。更妙的是交通工具的“时代对话”:上半部分的画面里,摩托车、自行车是街头主角,带着浓浓的年代感;下半部分中,地铁、汽车成为出行主力,见证着城市速度的提升。“这些细节都是市桥发展的注脚。”曾海亮说,从渔光点点到车水马龙,从水上人家到现代社区,正是市桥街“新故相推,日生不滞”的生动写照。
市桥街东片区在画卷中呈现出一片繁荣景象
《市桥新画卷》的推出不仅是对过往的回望,更暗含着对未来的期许。“正所谓一画书百年,我们之后还会推出市桥新画卷迷你版,将这幅长卷作为文创产品送给来市桥游玩的游客们,让他们通过这幅画作感受市桥的时代变迁。”曾海亮说道。作为番禺核心区,市桥正以“生态宜居、产城融合”为目标擘画蓝图,今年市桥街精心打造“市桥渔帆”历史文化街区,加快业态创新、场景塑造、品质提升,依托千年商埠文化底蕴与丰富历史遗存,通过系统性保护与创新性发展连片改造与微更新,旨在打造大湾区情感枢纽,复兴市桥历史文化,并全面提升居民生活质量,重现“北有永庆坊,南有老市桥”的岭南文化新地标。
文/图:番禺融媒记者 雷澍宇 张忠明 实习生 庞烨灵
涨8配资-涨8配资官网-配资杠杆炒股-配资10倍的公司提示:文章来自网络,不代表本站观点。